第515章 政策挑战,灵活应对(1 / 2)
夜风掀动棚顶的油布,发出哗啦一声轻响。我正把最后一张发货单塞进竹筒,顾柏舟从外面快步进来,手里攥着一张皱了边的告示。
“城门贴了新令。”他声音压得低,“外郡农产品入市,要提前五日报备,还得有官办验讫印。”
我接过那纸,指尖划过几行墨字。确实是府衙印鉴,落款是今日辰时。时间卡得死,青阳那批货后日就该进城了,根本来不及补手续。
“他们说是为了稳粮价。”他盯着我看,“可咱们这又不是普通米。”
我没答话,转身走到木屏前,调出系统里的运输日程。三路货都在途中,最慢的也已过了半程。退?运费打水漂;硬送?卡在城外没人收,反倒给郑家那样的人留下低价捡漏的机会。
“不能停。”我说,“但得改法子走。”
周大林这时候也赶到了,脸上的睡意还没散尽。“云姐,我刚问了码头的人,现在连样品都卡查验,没批文不让卸船。”
我点头,打开系统中的“种植指南宝典”,切换到法律辅助模块。页面一闪,新政条文被逐条拆解,旁边标出适用范围、执行细则和豁免情形。其中一条写着:若产品具备完整溯源记录,并能提供生产地官方认证,可申请临时通行许可。
“我们有追溯码,有生长图谱,还有加工全程的日志。”我指着屏幕对两人说,“缺的只是盖章的纸。”
顾柏舟皱眉:“可谁认咱们这套?衙门里的人没见过这玩意儿。”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我说,“明天一早,我去农政司。”
周大林犹豫道:“万一他们不接见呢?听说最近排队递文书都要等七天。”
“我不递文书。”我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刚烘干的玫瑰茶碎叶,“我带货去。”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到了农政司外头。门口排着长队,大多是挑担子的小贩,怀里抱着谷样、菜根,等着查验登记。我站在角落,手里提着食盒大小的木箱,里面分层码着灵泉水稻、七彩玫瑰干花和一套完整的追溯标签。
等了一个多时辰,才轮到我上前。小吏接过我的名帖,扫了一眼,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农户身份,申报跨郡流通?”他语气冷淡,“先去领表格,填完交保证金,等初审过了再来排队。”
“我不是来申报的。”我把箱子轻轻打开,“我是来请你们查一查,这些米和花,能不能算‘来路清楚’的东西。”
他愣了一下,低头看去。稻粒泛着微光,玫瑰花瓣色泽未褪,最底下那层放着几张标签,用的是系统新推的防伪纹样。
我抽出一张,递给他:“扫这个,能看到这批货是从哪块田收的,什么时候下的种,烘干时的温度变化,甚至是谁包装的。”
他接过,翻来覆去地看,显然不明白这纸上为何会嵌着细密暗纹。“怎么扫?”
“用你们库房里的验货镜就行。”我说,“或者,我可以现场演示。”
他迟疑片刻,抬头看了看堂内,招手叫来一个差役:“带她去侧厅,找一面反光铜板。”
进了偏屋,我当着他们的面,把标签贴在铜板上。手指轻点,系统激活投影,一串数据缓缓浮现:播种日期、灌溉频率、采收班组、质检人签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