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6章 有机农业,初见成效(1 / 2)

加入书签

顾柏舟将最后一块木板钉进渠口边缘,锤子落下的声音闷实。他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泥屑,低头看了看脚边那道新开的水沟——清流正缓缓从后山水塘淌下来,顺着新修的渠道往试验田方向走。

我蹲在紫云英田头,指尖捻起一撮表土。土是温的,颗粒松散,不像前几日那样板结。周大林站在我身后,手里紧攥着日志本,目光扫过整片刚出苗的绿肥地。

“昨天夜里下了点雨。”他说,“但没积水,渗得快。”

我点点头,没说话,只把土轻轻撒开。这片地昨天还有人嘀咕说苗稀,眼下看去,虽不密实,却已连成线。嫩叶贴着地皮展开,颜色青中泛亮,不是那种病恹恹的浅绿。

刘老丈拄着拐杖从田埂那头走来,脚步慢,眼睛却一直盯着田里。他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停下,弯腰扒拉了一下土层,又凑近看了眼根部。

“这土……松了。”他嘟囔了一句。

“不是锄的。”我说,“是鸭子踩的,也是草根扎的。”

他抬头看我,眉头皱着:“可这苗长得慢,比不上人家化肥催的。”

“它不是长给人看的。”我站起身,“是长给地看的。”

他没接话,只是站在原地,又看了一会儿。远处几个帮工也陆续围了过来,没人说话,都在看那片低矮的绿意。

周大林翻开本子,念道:“四月二十三,晴转多云。pH值六点七,土温十八度,鸭群轮放第二区,未见虫害。”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蚯蚓出现了,在第三垄西头。”

人群里有人轻声“咦”了一声。

“蚯蚓?”一个年轻帮工探头问,“真有?”

“我不骗人。”周大林合上本子,语气有点硬,“我亲眼看见的,钻进土里的。”

顾柏舟走到水渠边,蹲下身,伸手探进水流。他撩起一点水洒在掌心,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

“没味。”他说,“以前那股涩气,没了。”

我走过去,也试了试水。确实干净。上游的水源原本混着邻村田里的残肥,如今经过紫云英田的过滤,流出来的水清得能照见人脸。

“根在吸。”我对围观的人说,“你们看不见,但它在干活。就像人吃饭,吃干净的东西,排出来的才是干净的。”

刘老丈没动,但脸上的疑色淡了些。他盯着水流看了好一会儿,忽然转身,一瘸一拐地往村口走。

“他这是去哪儿?”有人问。

“回家拿东西。”我说,“他信了。”

接下来三天,天气转暖。清晨雾气散得早,阳光晒到田里,紫云英的叶子明显厚了一圈。我每天早晚各巡一次田,记录生长状态,调整鸭栏位置。周大林也开始主动提醒我哪块地该测酸碱度,哪处水口要清理浮渣。

第五天早上,我在田里发现一处异常——东角的幼苗突然倒伏了一小片。我立刻叫来周大林,两人趴在地上细查。

“不是病。”他摸了摸叶片,“也没虫咬的痕迹。”

我拨开土层,发现底下有一小段腐烂的草根,周围土壤略显潮湿。

“沤了。”我说,“前天下雨时排水不够快,局部积水,根闷住了。”

“那怎么办?补种?”

“不用。”我把那块区域划出来,标记为观察点,“让它自然分解,变成腐殖质。这也是肥。”

他记下数据,又问:“要不要调鸭群过来?粪便能加速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