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勤俭持家(1 / 2)

加入书签

勤俭持家

因谈过这一晌、又巡过这一圈, 君主对民学十分满意,回宫便立即让人拨付出一批银两来,准备给学生们添置笔墨、春冬学裳等物, 也算慰藉那日心酸。

叶春和也想支持,“但又是一大笔银子, 公子省着点花,这才开年呢。”

“先皇在世时,朕从未曾听过节俭一说,怎么日子也过的有滋有味儿呢。”

“可不就是先皇花的嘛....”叶春和小声嘀咕,心中委屈, “教育乃当世之大计, 臣一万个支持, 只是随处拨付并非长久之计,须加减之项能持平才是正经的。这一样花出去,必须得有另一样赚进来, 如此才能往复的周转, 若不然, 今年这样是花了,明年不是另找法子筹措,就是到处挖了窟窿填不上。一年两年还好说, 长久下去,总不是办法。”

“卿这话, 有道理。”

相寄正坐在一旁, 抚弄新得赏的琴,眼下, 一边细细擦拭着,一边悠哉开口道, “你将房里那珠玉撬下来,先替君主解了燃眉之急,日后的慢慢谋划,便是了。”

叶春和一瞧见人,就谄媚笑道,“那...那不是给阿奴——”

“什么?”

“回君主,听闻叶公子家中有的是金银珠宝。”相寄哼笑,“那房间里,连地板都是用羊脂白玉嵌制的,穿玉镶金的床栏,黄花梨的床榻桌椅、象牙筷、琉璃碗,金碧辉煌——夜里晃的人眼皮儿疼,都睡不着呢。君主派人去拆一间,便是了。”

叶春和无奈,苦笑道,“只有阿奴的房间是这样的。”

君主笑了一声,“哎呀——卿二人!可真是好一阵给朕显摆,让人听了都牙酸。纵是拆了,也只在一时。再者,朕也不好厚着脸皮去讨要,此事还须仔细盘算、从长计议才行。”

叶春和见相寄盯着他,露出好整以暇的笑,便只好说道,“罢了罢了,君主,小臣有个办法——今年这项钱财,小臣替您出,权当赞助打招牌了,以后那‘春云符’就交给春和山庄来做,改叫‘春和符’如何?”

钟离遥嘶了一声,“好个奸商!”

“那护身符皆用玉质,一个铜板儿不要,白给您做,且不论这一年民学的支出有多大,单论这白饶的玉,您也是赚了的。”

“哦,那依卿所言,倒是朕赚便宜,叶家全是吃亏的了?”

“那倒也不是。”叶春和谄笑,“这不是打个好头嘛,赚几分学士的才气,日后也好蹚开举国上下的好名声。有了这一出,日后商贾都挤破了头的给您掏银子,您也不愁!”

钟离遥失笑,“也罢,可以先施行一年。不过,卿须真金白银的往外掏,若是少一粒儿,定要某人吃不了兜着走。”

相寄笑,“君主一字千金,想来不错。”

钟离遥忽然想起点什么来,问道,“听你刚才说,商贾之间逐利、攀比之风,颇为热闹?”

叶春和不得不承认,“正是,凡王家有的,李家要更多;凡赵家有个贵重之物,孙家必要得个更稀罕的才行。金银珠玉,已是常见,更有甚者,珊瑚劈柴、明珠做灯,凌纱糊窗、绸缎抹地,非要糟践个遍才算完。”

钟离遥笑道,“这等好的物什尽收囊中,却比不得一个学堂的穷书生。没有功名,总归是心有不甘,想添些学问吧?”

“正是。”叶春和道,“幸好君主开放青云令,商贾现今都各种请先生,给家中大小补课。只是不知君主为何问起这个?”

“朕上次在寒衣踏园时,曾听泽元说过,有一字千金的文墨,得坊间争先购买、流传,想来也不是普通人家能买的起的。”

叶春和似乎琢磨出点意思来了,他笑道,“君主的意思是?”

“卿瞧瞧朕的笔墨,这字画配不配的上一字千金?”

叶春和看了相寄一眼,相寄也被君主的想法吓到了,“君主笔墨之珍贵,岂是千金万金可买来的?”

“哎——新设的边户纺司,其中的绣工是民间招募来的娘子夫人们,正提前给边疆戍守的将士们纺衣织袜、缝制被褥,当初招募时便是许了要发银钱的,不能让娘子们白做活。”

“可是往年,都是白做呀。”

“正是因往年招募全是白做,娘子们都躲避着,纵是强征来,也不用心。”钟离遥道,“今年设了边户纺司,正是为了统一管理,既让娘子们有个谋生的活计,好补贴家用,也解决了将士们的保暖和生活问题。一举多得,岂不快哉。”

叶春和一时激动,叹息道,“君主仁心,叫小臣羞愧。”

“父债子偿。”钟离遥调侃道,“谁让先皇、祖父没给朕留下丰厚的金山银山呢。”

君主若想守成,眼前的金山银山,纵是再来几代也挥霍不完。可是,他就一心要做些实事,为生民大计而谋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