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羊城烟火(1 / 2)
火车驶进广州站。
周春燕的睫毛上还凝着北方带来的霜气,一沾到站台的热流,就化成了细小的水珠。潮湿的热气裹着万千种气味涌过来——男人汗衫上的皂角味、远处飘来的烧腊香、还有不知谁打翻的酱油渍,混在一处,像口沸腾的大杂烩,烫得她鼻尖冒出汗珠。
她攥着蓝布包的带子,指节陷进粗布纹路里。包底的钢剪子硌着腰侧,凉丝丝的,像块提醒她来路的石头。对面站台的广播正放着粤语歌,女声缠缠绵绵的,每个字都拖着软软的尾音,听不懂意思,却透着股鲜活的热乎劲,和老家戏台上演的秦腔完全是两个模样。
“往这边走!深圳的在三号站台换车!”穿绿马甲的工作人员举着木牌喊,声音被淹没在嘈杂的人声里,像颗投入沸水里的石子。
周春燕慌忙跟上去,胶鞋底沾了站台的水渍,走一步就“滋啦”响一声。她死死盯着前面妇人的蓝布裤脚,那裤腿上绣着朵淡紫的花,随着步伐轻轻晃,像只停在裤边的蝴蝶。
这地方太大了,穹顶高得能吞下整个村子,水泥柱子光溜溜的,连个能拴住目光的裂缝都没有,让她心慌得像掉进了没底的井。
换乘大厅更像个热闹的集市。地上铺着报纸,坐满了南来北往的人,包袱堆得像小山,有的裹着军绿色帆布,有的扎着花格子被单。穿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靠着柱子啃面包,面包渣掉在锃亮的皮鞋上;梳两条辫子的姑娘正对着小镜子描眉,眉笔是廉价的铅笔头,却描得格外认真;还有个老汉蹲在角落,用粗瓷碗泡着茶,茶叶在水里浮浮沉沉,像群不安分的小鱼。
周春燕找了个靠近柱子的角落蹲下,把蓝布包垫在腿上当枕头。刚要闭眼歇口气,就被一阵推搡惊醒——个挑着担子的小贩差点撞翻她,竹筐里的杨桃滚了一地,黄澄澄的,像些没见过的小月亮,棱上还沾着新鲜的露水。
“对不住对不住!”小贩一边捡果子一边道歉,口音里带着浓浓的南方腔,“这鬼天气热得人脚软……”
周春燕摇摇头,伸手捡起个滚到脚边的杨桃。果皮上的五个棱像星星的角,摸起来硬硬的,顶头还带着点青。她这辈子只吃过苹果和梨,还是过年时王建军喝多了,才肯赏她半个酸掉牙的。
“姑娘是第一次来广州?”旁边卖凉茶的大婶递过只粗瓷碗,碗沿豁了个小口,里面盛着深褐色的水,“喝口癍痧,去去火气,这天气邪乎得很,北方来的人多半受不住。”
周春燕犹豫着接过来,碗底还留着前个人的指印。凉茶喝进嘴里,苦得她舌根发麻,像吞了口熬浓的黄连,眼泪差点涌上来。可咽下去没多久,喉咙里就冒出点淡淡的回甘,顺着食道往下淌,身上的燥热竟消了些。她掏出两分钱递过去,大婶摆摆手,蒲扇似的手在脸前扇着:“算我送你的,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肠的时候。”
这话让周春燕想起火车站的老奶奶,眼眶又有点发热。她摸出那半块虎头鞋面料,摊在膝盖上。阳光透过高窗照下来,在布面上投出个亮晃晃的方框,金线绣的虎眼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针脚还是歪歪扭扭的,有几处还扎错了地方,像条迷路的小虫。
她拿出针线,银针在指尖转了个圈。周围人来人往,脚步声、说话声、孩子的哭闹声织成张密不透风的网。有穿皮鞋的男人经过时,居高临下地瞥了她一眼,眼神像看块路边的石头。周春燕慌忙想把面料收起来,可指尖触到那道歪歪扭扭的虎纹,忽然又停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