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4章 郭河年的震惊(1 / 2)

加入书签

林浩然抵达京城,至今已是第三日。

此刻,时间悄然来到了10月13号。

清晨的芳菲苑,如同昨天早上那般,弥漫着北方深秋独有的清冽气息,那丝丝凉意透过雕花窗棂,轻轻钻进屋内。

今日,林浩然不再像昨天那般,兴致勃勃地跑去小胡同吃早餐,而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国宾馆里,享用着精致美味的早餐。

回想起昨天上午发生的事,他仍觉得十分意外。

林浩然原本以为,即便自己上过央视,也不过是小有名气罢了。

可现实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如今在京城,他的知名度竟如此之高。

哪怕他特意换上了一套内地如今流行的衣服,而不是西装革履,还是轻易就被认了出来。

也正因如此,离开那条不知名的小胡同后,林浩然便打消了继续出去“晃悠”的念头,乖乖待在了国宾馆。

回到国宾馆,便老老实实让内地派给他的陪同专员跟随,其后去了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著名景点参观。

在专员陪同下,林浩然游览了故宫的朱墙金瓦,走过了天安门广场,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驻足。

所到之处,虽然仍有群众认出他,引发一些小范围的围观和议论,但有了官方人员的陪同和疏导,场面总算有序了许多。

特邀嘉宾确实爽,不管到哪个景区,都有专门的VIP通道,与不远处的大排长龙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建筑细节,那些沉淀了数百年王朝兴衰的一砖一瓦,都让他这个拥有未来记忆的灵魂感到一种奇妙的共鸣与震撼。

游览间隙,他也会与陪同的专员,以及偶尔遇到的、对经济政策有所研究的学者、官员进行深入交流。

他不仅谈论投资,更关心政策走向、产业布局、人才培养,其视野之开阔、见解之深刻,往往令听者动容。

“林先生,您对国内情况的了解,远超我们的想象。”当时,一位计委的资深专家在颐和园的长廊里边走边感叹,“很多问题,您看得比我们一些内部同志还要透彻。”

林浩然谦和地笑笑:“我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多看了几本书,多思考了一些可能性,内地潜力巨大,关键在于如何释放。”

一整天下来,林浩然去的地方不算多,基本都集中在京城中心的几处景点。

林浩然坐在套间外的一处庭院,回忆着昨天的经历。

这时候,刘晓丽兴奋地拿着几份报纸过来,放到石桌子上,让林浩然回过神来。

石桌上,报纸静静铺展着,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气息。

刘晓丽声音里满是难掩的兴奋,指着报纸说道:“林生,您快看!《京城日报》、《京城青年报》、《京城晨报》都用头版报道了您昨天在小吃摊的事儿,说您是‘最接地气的爱国资本家’、‘香江商界的清流’!”

报纸上大幅照片里,林浩然端着豆汁儿碗,正与市民谈笑风生,画面格外醒目。

林浩然目光缓缓扫过标题,神色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波澜。

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民众的好感,就如同易碎的琉璃,捧得越高,摔得就越狠。”

如今,内地正急需一位像他这样的代表人物,来给予民众关于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是给正在观望的外商看。

所以媒体如此热捧他,也在情理之中,这肯定也有政府的授意。

这肯定是对他大力支持内地改革开放的回报,也是对他未来投资的一种期待与鞭策。

毕竟,他可是知道,这个年代的内地媒体,可还没有像几十年后的那么放得开,不是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的。

所以林浩然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我。

他轻轻放下茶杯,目光从报纸上划过:“这些赞誉,现在是我们手中的利器,但若用得不好,也会成为伤己的刀剑。”

林浩然虽然年轻,但前世听得到这种赞誉与诋毁实在太多,早已看透了媒体和舆论的本质。

站得越高摔得越痛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刘晓丽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转为认真聆听的神色。

“我们现在站在风口浪尖,”林浩然继续道,“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解读,民众今天能因一碗豆汁儿,一次捐款对我们交口称赞,明天也可能因一个决策对我们口诛笔伐。”

刘晓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过林浩然能看得出,她其实还是不明白。

她终究不是很理解。

毕竟,她终究见过的世面还太少,而且大部分时间还放在练舞上,哪里懂得这些人情世故与舆论的复杂。

林浩然看出她的困惑,便耐心解释道:“你看这庭院里的假山,众人仰望时觉得巍峨壮观,但若有一块石头松动坠落,先前所有的赞美都会变成指责。“

他随手拿起石桌上的一片落叶:“我们现在就像这片叶子,被时代的东风托起,但要记住,风总会停,最终能让我们稳稳落地的,是自身的分量。“

刘晓丽若有所悟:“所以我们要趁着这股东风,尽快把根基扎稳?“

“正是。“林浩然赞许地点头,“媒体的热度维持不了多久,政府的全力支持也不可能一辈子,我们必须在这期间把该谈的项目谈妥,该见的要人见到。

等热度退了,我们靠的就是实打实的合作成果。“

现在,投资内地的外商还太少,所以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可等以后,外商们发现内地的前景之后,便会扎堆进来。

到那时,他若没有建立起足够的竞争壁垒,现在的所有光环都会迅速黯淡。

商业与政治上的东西,太让人伤脑筋了,刘晓丽终究只是一位专业的年轻舞蹈演员,而不是正经的秘书。

所以,她此刻开始改话题道:“林先生,我们今天有什么安排吗?”

安排?

确实有,他上午十点将要与一位首长在大会堂见面。

这是昨天就定下的重要行程。

除此之外,邀请的许多港商、台商,甚至是来自南洋的华商,都会陆续到达京城。

比如郭晓涵的叔父郭河年,便会在今天从南洋的新嘉坡直接坐飞机过来。

作为南洋首富,整个南洋最有钱的人,郭河年自然会在受邀的名单之中。

他已经知道,对方会在下午两点左右。

这也是林浩然为何没有与郭河年一同前来京城的原因,因为对方这段时间回南洋去了。

郭河年作为未婚妻的亲叔父,也就是他的长辈。

且他在南洋的业务扩张,也多得郭河年的照顾。

所以对方到达京城,林浩然也打算亲自去接一下对方。

还有香江的几位商业大佬,都在受邀的行列内。

至于包裕刚,因为工作的原因,已经确定等明天才会到达。

而林浩然今天的这些行程安排,自然都无须刘晓丽的跟随。

毕竟,她并不是林浩然的真正秘书。

想到这里,林浩然对刘晓丽温和地说:“今天你就在宾馆休息吧,或者可以在附近转转,熟悉一下环境。“

刘晓丽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还是乖巧地点头:“好的,林先生。“

上午九点半,林浩然带着李卫东等人,准时动身前往大会堂。

会晤过程十分顺利,首长对他的投资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还表达了诚挚感谢,尤其对他于教育领域的捐赠之举大加赞赏。

林浩然也承诺,不仅仅在粤省投资,甚至也在京城或者其它沿海省份进行大规模投资,比如他准备在京城建设一栋地标建筑,用来做文华东方酒店,同时也当京城的分公司总部。

除此之外,京城需要他投资哪些实业,他都会尽量满足。

对林浩然而言,在1981年投资京城,无论投资什么,都不会亏,仅仅是拿下的地皮,就不可能亏!

不可否认,在这个年代想要投资之后快速回本,是不可能的,但林浩然是放长线钓大鱼,他看重的是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红利。

这场意义非凡的会晤,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圆满结束。

中午,林浩然留在了大会堂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这个标准,据说已经是国宴级别了。

这一切,都足以看得出,林浩然是多么的受重视。

而且,在与陪同的专员聊天时,林浩然还得知了一个令他惊讶的消息。

那就是,此次受邀了足足二十多名海外华裔商人,基本每一位都是在商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但他们将被安排的住所却并不是如他那般,住在国宾馆,而是都安排到了京城饭店去住。

京城饭店与国宾馆一样,都是京城重要的接待访问外宾的场所,但两者在规格和象征意义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钓鱼台国宾馆历来是接待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最重要国宾的地方,其意义非同一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