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5章 大佬中的大佬,不留情面的林浩然!(1 / 2)

加入书签

随着郭河年的到来,林浩然也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华商大佬。

这些人,分布在全世界。

有来自香江的、南洋的、欧洲的、美洲的、日本的等等。

其中,又以香江以及香江以及南洋的为主。

这也很正常,毕竟这些地区也更靠近内地。

而内地未来的投资商人,也确实主要以这些地区的老板为主。

什么港商、台商等,林浩然在前世也是经常听闻。

除了林浩然熟悉的郭河年、包裕刚、李加诚、霍先生、曹光标、李钊基、郑玉彤、郭炳生等之外,也有很多他不熟悉但也略有耳闻的商界大佬。

这些不熟悉的人,主要是因为并不是香江商人,所以林浩然不熟悉也很正常。

不可否认,这些人大部分未来都对内地的经济发展,确实做了很大贡献!

所以,在13、14号这两天时间里,林浩然并没有到处去逛了,而是在郭河年的带领下,与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华商进行交流。

而林浩然,自然也成了大家争先恐后交结的对象。

在场虽然华商巨头众多,可如果按照资产排名,没有一位能够比得上林浩然的。

毕竟,林浩然在明面上的资产,就足以让所有人心惊胆战了。

置地集团、港灯集团、中华煤气、九龙巴士、万青集团、银行证券、朗维集团、香江电话等等。

可以说,随随便便拿一家出来,都是足以让在场众人侧目的庞然大物。

而这些企业却有着一位共同的主人,那就是林浩然。

更不用说,这些还只是林浩然明面上的资产。

在场都是商界老手,谁都知道一个企业的实际价值往往远超账面数字。

所以,说到财富,这些华商大佬还真没有一位能与林浩然相提并论。

更令人惊叹的是,林浩然取得如此成就,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这种崛起速度,在商业史上堪称奇迹。

所以,与其说是郭河年带林浩然结交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大佬,不如说是这些商界巨擘们都想借这个机会,与这位新晋的商界传奇建立联系。

14号傍晚,在京城饭店的宴会厅里,林浩然所到之处,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

即便是那些在商海沉浮数十年的老前辈,也不得不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林生,久仰大名。“一位来自泰国的华商巨头主动上前,“听说您在香江的几场收购战打得漂亮,真是后生可畏啊。“

“陈先生过奖了。“林浩然谦逊地回应,“您在东南亚的实业布局,才真正令人佩服。“

郭河年在一旁笑着补充:“陈先生的卜蜂集团在农牧业领域是亚洲翘楚,你们倒是可以多交流。“

林浩然立即笑道:“确实,我旗下的朗维集团在食品加工方面也有布局,比如你们泰国的红牛便已经被我收购了,说不定我们能有合作空间。“

这番对话瞬间在人群中激起层层涟漪,立即吸引了周围其他华商的浓厚兴趣。

很快,一个以林浩然为中心的小型交流圈悄然形成,众人或站或立、或倚或靠,自然而然地将他围在中间,话题如涟漪般不断扩散。

乍看之下,这场景透着几分奇异——在场的大多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毕竟商业成就往往需要岁月的沉淀与积累。

可偏偏是这位最年轻的林浩然,还不到三十岁,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细想却又合情合理。

无论哪个领域,强者为尊都是不变的法则。

林浩然虽年纪轻轻,却在财富积累上远超在场诸多商界前辈。

而商界本就是一片以实力论高下的战场,财富与成就,便是最直接的勋章。

商界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战场,而是需要借力打力、互利共赢的生态。

林浩然虽已打下自己的商业江山,构建起一方商业帝国,但他更清楚“独木难成林”的道理。

如今,能借着这个契机,与这些在世界各地都扎下深厚根基的华商建立联系、互通有无,无疑将为他未来的全球商业布局注入强劲动力,铺就更广阔的道路。

他自然清楚,通过这两天的交流,他不仅建立了人脉,更在华商群体中树立了威信。

这或许也是此次来内地的又一个大收获吧!

毕竟,平时他可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去结识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大佬。

不过,林浩然也有些感触,他居然在不知不觉中,便已经成为了华商大佬中的大佬了。

这种感觉,其实也挺美妙的,他很喜欢~

当晚回到钓鱼台,林浩然在日记中写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今日广结善缘,为的是明日共谋发展,华商同心,其利断金!”

他的野心很大,那就是将市场扩展到全世界。

如今仅仅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显然是很难。

哪怕有钱,在别人的地盘那里如果没有人脉,也会遭到排斥。

就像在美国,如果他不是靠炒黄金期货第一时间结识到了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沃尔特·瑞斯顿先生,他根本不可能在美国那边获得如此丰厚的利益。

所以,与这些在全球各地都拥有深厚根基的华商建立联系,对他未来的全球布局至关重要。

时间转眼到了10月15日。

京城深秋的早晨带着凉意,但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内却暖意融融。

很快,时间来到了上午的九点钟!

由国计委牵头主持召开的经济座谈会,准时在大会堂相邻的一间中型会议厅举行。

与会者共计二十三人,皆是受邀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商业巨擘,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在各自领域都足以撼动一方经济版图。

林浩然、郭河年、包裕刚、李加诚等人赫然在列,分坐于铺着深绿绒布的长桌两侧。

会议主旨明确:请这些见多识广、手握重金的华商领袖,为内地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能拿出真金白银,对潜力巨大却也充满未知的内地市场进行大规模投资。

国计委的领导开场白热情洋溢,勾勒出内地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迫切需求,言辞恳切,期待殷殷。

然而,当话筒在诸位大佬手中传递,气氛却微妙地转向了另一种“热烈”——一种谨慎的、带着距离感的客套。

包裕刚作为德高望重的“船王”,率先发言,肯定了内地发展的决心,强调了投资的长期性,并提及了自己在内地航运和造船业的“稳健”布局,具体细节与投资规模则语焉不详,更像是一种经验分享和表态支持。

李加诚紧随其后,笑容温和,语调平缓。

他盛赞了京城的发展速度,提到了长实在内地的一些“有益尝试”,但话锋一转,谈起了投资环境的复杂性、政策的稳定期需要观察、以及“为投资者提供更充分保障”的必要性。

其核心意思不言而喻——大规模投资?

时机未到,还需观望。

别看李加诚失去了和记黄埔,实力大损失。

可仅仅依靠一家长江实业,他依然还是香江商业界的大佬之一。

随后几位南洋的华商代表发言,内容大同小异:对祖国发展表示欣慰和期待,分享一些不痛不痒的行业见解,如轻工制造的成本优势、基建的重要性。

谈及自身投资时却都巧妙地避开了“大规模”和“具体承诺”这两个关键词,要么是现有小项目的延伸,要么是“正在积极研究”、“寻找合适切入点”。

郭河年坐在林浩然斜对面,眉头微蹙,他内心认同林浩然昨日的分析,但环顾四周大佬们的“太极拳”,他原本被点燃的热情也稍稍冷却。

发言时保持了与其他人类似的谨慎基调,只强调了对内地市场的“浓厚兴趣”和“持续关注”。

毕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内地如此庞大,如果得到的支持太少,确实也很难发展起来。

会议进程过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敷衍和淡淡的失望。

国计委的领导们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但眼神深处难掩一丝焦虑。

这些纵横商海数十年的大鳄们,显然都有着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风险评估能力。

内地改革开放的决心虽大,但前路荆棘密布,政策如何落地、市场如何规范、制度如何衔接,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形势明朗之前,谁也不愿轻易把重注压上。

所谓的“建议”,也就成了泛泛而谈的场面话。

长桌末端,林浩然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如水。

他身旁,以“贴身秘书”身份列席的刘晓丽,已经感受到了场面的尴尬和压抑。

原本,林浩然没打算让刘晓丽出席的,毕竟唯有他才知道,这位秘书,不过是临时的罢了。

不过,他注意到其他大佬大多数都带有助理或者秘书,所以干脆就拉上刘晓丽凑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